香港著數站
2025年04月1日

香港房屋市場:如何解決負擔能力危機

地產

香港的房屋問題一直是市民關心的核心議題,尤其是負擔能力問題。無論是買樓還是租樓,香港的居住成本都位居全球前列,令許多打工仔、年輕人甚至中產階層都感到壓力。雖然近年樓市有所調整,但要真正解決住房負擔問題,仍然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共同努力。

目前,香港樓價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回落,但仍然遠超一般市民的可負擔範圍。根據政府統計,私樓平均樓價與家庭收入的比率仍然偏高,市民要負擔首期及按揭供款,往往需要動用家庭大部分儲蓄,甚至要依賴「上車盤」或資助房屋計劃。這種高昂的置業成本,使得許多年輕人選擇延遲買樓,甚至完全放棄置業夢想。

租務市場同樣不容樂觀,租金長期高企,令不少低收入家庭及基層人士難以找到合適的住所。根據最新數據,私人住宅租金雖然在疫情期間稍有回落,但近月已經回升,加上「劏房」問題嚴重,許多人只能被迫選擇狹窄、環境惡劣的住所。政府雖然推出過短期支援措施,如現金補助或過渡性房屋計劃,但始終未能解決結構性問題。

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公營房屋發展,並提出「明日大嶼」及「北部都會區」等大型發展計劃,希望透過增加土地供應來紓緩房屋短缺問題。然而,這些計劃涉及長期規劃,從落實到居民真正受惠,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時間。這對於現時正面對高樓價和高租金壓力的市民來說,並非即時可行的解決方案。

另一方面,市場力量亦需要發揮更大作用。政府可以考慮提供更多誘因,鼓勵私人發展商興建可負擔房屋,例如透過稅務減免或改變土地用途限制,讓市場能夠更靈活地回應市民的需求。此外,政府亦可考慮引入國際上成功的模式,例如社區土地信

除了政府政策與市場參與,社會大眾的觀念亦需要轉變。香港人長期以來視置業為人生目標,但隨著經濟環境變化,或許需要考慮更彈性的住房安排,例如長期租住計劃或政府與私人合作的可負擔住房項目。若市民願意接受新的住房模式,或許能在不依賴傳統物業市場的情況下,找到更可行的居住方案。

要真正解決香港的住房負擔問題,政府、企業及市民都必須共同努力。短期內,政府可以加快公營房屋建設、推動更公平的租務法規;長遠來看,增加土地供應及改善市場運作仍然是關鍵。最重要的是,我們需要改變對住房的傳統看法,探索更多創新的居住模式,才能讓每個香港人都能擁有安穩的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