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著數站
2025年04月7日

港人消費模式轉變:由「買得起」走向「用得值」

本地生活

隨著經濟壓力逐漸加劇,香港市民的消費習慣正悄悄地發生變化。以往「有錢就買」的心態,慢慢讓位給更加精打細算的生活方式。這並非純粹因為收入下降,而是對金錢價值的重新評估。當每一元都需要花得其所,消費已不再是即時滿足,而是理性選擇。

不少家庭開始重新審視日常開支,從外賣平台轉回煮食、從品牌時裝轉為性價比高的實用款式,甚至選擇延後換手機、減少旅行次數。這些轉變未必代表生活質素下降,而是追求更實際、更長遠的財務穩定。愈來愈多人理解,儲蓄不是苛刻自己,而是為未來留下空間。

通脹雖然放緩,但食品與租金仍處高位,加上未來經濟不明朗,市民自然變得更為審慎。根據近期市場調查,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會優先考慮償還債務與儲蓄,而非立即消費。這不單是一種防守策略,更是一種成熟的金錢觀。

金融顧問的角色也悄然轉變。過往主要協助投資與增值,如今更多客戶尋求的是現金流管理、預算規劃、甚至心理上的理財支援。當市民更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與限制,他們對理財建議的接受程度亦提升了不少。

疫情後累積的「報復式消費」已逐漸回歸理性。部分人認清,物質帶來的快樂往往短暫,而真正的財務自由,來自穩健的理財習慣與清晰的目標。現在的香港人,似乎更願意為未來的安穩作出取捨。

面對這場消費觀念的轉變,企業與品牌也開始作出調整。不再單靠促銷與折扣吸客,而是強調產品的耐用性、環保理念與真正價值。這是市場的自然演化,也是消費者意識覺醒的體現。

香港是一個適應力極強的城市,每一次經濟波動,都是一次自我調整的契機。消費由衝動變成選擇,是一種進步,而不是妥協。當我們都學會「用得值」,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保障,也是對城市經濟健康發展的助力。